從安全習慣到數位韌性,如何讓自己不被數位風暴吞沒?

精彩回顧

從安全習慣到數位韌性,如何讓自己不被數位風暴吞沒?

每天滑手機、社群、登入帳號,早已成為生活日常,但你知道每次停留時間、點擊按讚、甚至分享的文字影像,都會被記錄下來,成為演算法的一部分,甚至可能因為一點疏忽成為網路犯罪者的目標嗎?

當現實與虛擬的界線模糊消失,除了提高數位警覺外,面對過量資訊,我們又該怎麼建立良好的網路衛生習慣,不讓自己被吞沒?跟著台灣網路講堂,一起改變我們與科技的關係。

主持人:劉傑中Ethan

對談來賓:

何全德委員       TWNIC網安委員會

簡宏偉資深執行副總經理 Deloitte勤業衆信

重點摘要

一、國家資安戰略升級,從政策部署到聯防體系

內容概述:

面對日益劇烈的資安威脅與網路攻擊態勢,臺灣政府不再將資安視為僅屬技術部門的問題,而是正式提升至「國安戰略層級」,2025年推動「資安即國安3.0」,由行政院設置專責的「資安處」,以強化制度韌性與跨部會聯防行動,推進關鍵基礎設施的全面保護,同時導入人才、產業、社會的整體戰略思維。

內容重點:

簡宏偉副總經理指出,從1992年起臺灣即啟動資安政策規劃,經歷三階段演進,如今已邁入整合性最高的戰略版本,他強調,「韌性」的意涵並非指「零攻擊」,而是強調在遭遇攻擊時,能即時偵測、快速止血、有效修復的能力。

這場資安升級的背後,其實是整體數位治理架構的轉型:

  • 從技術部門擴展為政策統籌中心
  • 從防禦思維轉為動態調適與風險管理
  • 從硬體導向轉為制度韌性與社會動員能力的強化

 

何全德委員則補充,成立「資安處」不僅象徵行政層級的拉升,也讓預算、人力、技術得以集中配置,並建立與國際同步的合作鏈接,他特別提到,未來的數位挑戰將來自AR/VR環境、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攻擊模型,這些已經不是傳統資安技術可以單打獨鬥解決的問題,臺灣必須提早佈局,建立與全球接軌的防禦模式。

二、成立「資安戰協同應變中心」,為臺灣打造網路國防部

內容概述:

仿照天然災害的「災防應變中心」,臺灣正籌備成立「資安戰協同應變中心」,整合各路資安情報、攻擊事件通報與跨部門即時指揮調度機制,這將成為臺灣面對數位戰爭時的「防禦中樞」與「指揮塔台」。

內容重點:

何全德委員表示,我們熟悉的地震、颱風,行政院都會第一時間開設災害應變中心;那麼當「數位颶風」來臨時,我們同樣需要一套即時、整合的資安應變體系,他形容:「這個中心不僅是戰術空間,更是國家信任系統的後盾。」

具體功能包括:

  • 監控網路異常事件

 

  • 彙整民間與國際通報系統(如政府部會、ISP、資安公司)
  • 跨部會緊急資源調度
  • 指揮國防、警政、通訊等多重系統反制
  • 訓練資安預警與演練流程

 

他強調,臺灣面臨的並不只是國內駭客或惡意軟體,更包含跨國情報戰、供應鏈攻擊、AI生成的精準滲透。面對這樣的新局勢,資安戰協同中心不只是「技術中樞」,更將扮演「國家信任的最後一道牆」。

三、每個人都是數位戰士,個人資訊安全是國家防線的起點

內容概述:

當駭客行動從滲透機關擴散至每個連網設備,從家用路由器、監控攝影機到你手機上的App,資訊安全的破口早已進入日常生活。資安的第一道防線不在雲端,而在你我指尖。

內容重點:

簡宏偉副總經理強調,日常生活中的資安習慣已與國安高度相關,舉例來說,一台未更改密碼的Wi-Fi基地台或一支未更新韌體的網路攝影機,就可能成為殭屍網路攻擊的跳板,他引述一則實例:某次國際級攻擊的源頭竟是一台家用監控設備。

他也介紹「Insecam」這個揭露未加密攝影機的網站,提醒用戶隨時檢查自己設備是否暴露於公開網路之中。

何全德進一步補充,使用自然人憑證、個人帳戶、金融工具等,皆涉及機敏資訊。他提醒:「就像開車需要交通規則,連網也需遵守資訊衛生規範。」

並建議三大原則:

  1. 密碼強度+雙重驗證
  2. 切勿將帳號密碼交由他人操作(即使是助理或家人)
  3. 瀏覽器與裝置應定期清除紀錄或使用無痕模式

 

四、社群行為與AI互動下的資料外洩風險,新興風暴不容忽視

內容概述:

在網路世界中,你不是因為駭客技術太強被入侵,而是「太輕易就點了同意」。社群網站、遊戲App、問卷調查、網紅行銷平台——每一個你以為的娛樂互動,其實都可能在背後進行資料抽取與用戶行為建模。

內容重點:

簡宏偉副總經理提醒,不要輕忽「互動即授權」的風險,像「你是哪位古代名人」這類小遊戲,常伴隨社群資料的全授權,他提及劍橋分析案中的手法,即是透過社群互動,取得用戶與其好友名單、興趣偏好與政治傾向,最終左右選舉。

他進一步指出:「很多人以為資料外洩是駭客來偷,其實是自己按下去的。」

何全德委員則從AI視角補充資料如何被標籤化、分類化與貨幣化。他指出,演算法會根據你點過的東西,為你標上「易購買用戶」、「高情緒反應者」、「易受影響族群」等分類,這些資料最終將進入數據交易市場。他強調:「資料一旦外洩,不是消失,而是永遠存在。」

五、AI是助力還是武器?從治理到日常的風險管理新挑戰

內容概述:

AI從你問答互動的朋友,瞬間變成能協助你工作、創作、決策的夥伴。然而,這位夥伴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,將你的對話內容、商業機密甚至身份線索,傳到遠端資料池,AI時代的安全挑戰,已不限於資料保護,更關乎知識與真偽的辨識能力。

內容重點:

簡宏偉副總經理提醒,AI工具在強大生成能力背後,也可能犯下重大錯誤。他引用「AI幻覺」現象,指出生成內容可能邏輯錯誤、虛構不存在資訊,甚至誤導法律判斷,他舉例有律師用ChatGPT寫訴狀,結果引用虛構案例導致官司敗訴。

他也點出「資料殘留風險」,呼籲企業避免直接將客戶資訊輸入AI工具進行翻譯或總結,除非平台具備嚴格本地化控管,否則皆可能外流。

何全德委員補充,AI使用不當已成企業新漏洞,他建議政府與企業建立「AI內部使用政策」,包含禁止輸入敏感資料、限制對話儲存、設置本地模型等。他指出:「AI不是危險,無知與懶惰才危險。」

六、數位時代的公民素養,從家庭教育到全民共識的建立

內容概述:

在這個連學齡前孩童都會用平板、長輩也離不開Line與社群的時代,資訊素養不再是選修,而是全人必備的核心能力,臺灣若要打造真正的數位韌性社會,關鍵不在技術升級,而在每一位使用者的「安全感知能力」。

內容重點:

何全德委員呼籲,從家庭到學校再到職場,應全面推動「數位衛生教育」。他強調應建立「最小授權原則」,不任意填寫資料、不點擊不明連結、不傳播未經查證訊息,並指出:「我們要像教交通安全一樣教資安。」

簡宏偉副總經理則提出「資訊反向教育」概念,鼓勵子女教導長輩如同防詐小老師。他指出,長輩常在Line群組中轉傳假訊息或點擊詐騙連結,成為詐騙集團的「首要目標」,他建議政府推出全民資安週、長青資安教學包,提升全民資訊識讀與安全防護力。

結語:數位韌性,是你我共同的選擇題

數位韌性不是一個制度、一道防火牆,而是一個國家、一個家庭、一個人每日累積出來的安全感知力與行動習慣。

如同簡宏偉副總經理所說:「AI的到來會像汽車發明一樣,讓世界進步;但沒有紅綠燈,就只會造成災難。」

從國家政策到日常生活,從企業治理到個人行為,數位風暴不是「會不會來」的問題,而是「何時來」;我們不是要不要應對的選項,而是準備好迎戰與共存。

每一個設定的密碼、每一次拒絕的連結、每一次提醒他人的行為,都是數位韌性的一塊磚,這場戰爭不在遠方,而在每一個連網瞬間,我們都是數位時代的士兵,也都是守護者。